走進橫荷街大西新村、大觀嶺村,三百余畝冬小麥正發芽吐綠、爭相出苗,郁郁蔥蔥的麥苗,以昂揚姿態迎風生長,宛若在大地上織就一張綿延的綠毯。
作為本季農業生產的重頭戲,“春克6”冬小麥憑借科技賦能與精細管理,在土地整合、防災預警、綠色防控等環節積極探索,致力于打造冬小麥示范樣本,為糧食豐產、農民增收筑牢基礎。
破局土地碎片化,連片種植增效能。面對零散地塊難成規模的痛點,橫荷街道以“農戶點單-村委會派單-街道接單”訂單式土地流轉模式,工作人員逐戶走訪動員,將分散閑置農田整合為標準化種植區,通過統一規劃種植、集中資源調配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連片麥田種植降低了管理成本,更成為機械化作業的試驗田,為現代農業集約化發展探路。
“知天而作”底氣足,精準守護“糧食倉”。橫荷街道探索“氣象哨兵”服務形式,通過對接氣象部門,加強信息共享,及時獲取氣象動態,提前將寒潮、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傳達給農戶,并指導農戶做好應對措施,最大化減少天氣變化對小麥生長的不利影響。
科技護航助管護,把脈問診到田頭。目前,小麥進入冬季管護關鍵期,橫荷街道組織專業農技人員扎根田間,面對面、手把手為農戶講解冬小麥管護要點,指導農戶做好除草、科學施肥、合理灌溉、精準防治病蟲害等工作。農技人員通過持續踏田“巡診”,為不同地塊“量身定制”施肥方案,避免肥料浪費,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。在病蟲害防治上,農技人員建議使用綠色防控技術,優先采用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手段,減少化學農藥使用,守好“糧食安全碗”。
“今年我種了35畝冬小麥,長勢比往年更好。在技術員的指導下,我們在施肥管理上下了更多功夫,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。”大西新村村民表示。
下一步,橫荷街將以冬小麥種植為支點,撬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、綠色農業轉型升級,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,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強化農業科技支撐,延伸產業鏈條,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,不斷探索農業發展新思路和新模式,“麥”向致富路。